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勇敢做唯一的自己/郭瑞祥著/天下遠見出版
閱讀分享:174 陳昱璇-不要怕犯錯 (中學生網站1040315梯次 優等)

一●相關書訊:
本書作者郭瑞祥教授,用管理學的手法,穿插自己人生中的真實經歷,透過自身的心得與心路歷程,教導讀者在人生管理上的十六堂課。作者希望透過這些故事,能讓讀者有所啟發,藉由不斷的創新與自省,度過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個低谷。
本書分三部分:用勇氣裝備青春、用創新裝備職涯、用願景裝備心靈。這三個部分是寫給在學的青年、是寫給職場工作者、也是寫給所有的人,其中都蘊含對生命應有的智慧與態度,是本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



二●內容摘錄:
1.專注當下,學著珍惜過程,堅持不放棄,即便一時的選錯志願、擺錯位置,也永遠會有更好的機會,在下一個人生路口等著你。(52)

2.我沒有放棄過努力,也未曾真正放棄過所愛,保持開放的心,持續找機會。而機會,似乎就藏在當時一滴滴汗水裡。(90)

3.沒有堅實的基礎,沒有足以判斷、足夠成熟的智慧,站在你面前的即使是最完美的理想對象,也不會懂得及時把握、好好珍惜。(104)


三●我的觀點:
這本書是作者郭瑞祥教授的人生歷練分享,在這當中我學習到許多受用的經驗,像是在作者大學時轉系失敗的故事中,我學到了應該要先努力當下,再談未來,即使現下所學非是自己的最愛,但只要努力撐過去,以後一定會有更好的機會等著自己;而有關教授曾經得過癌症的故事,則告訴我,儘管學業與功課再怎麼重要,也應該要設定好優先順序,自己的健康一定是要擺第一的,畢竟,沒有健康的身體,如何能夠為自己打拼事業呢?但其中最讓我反覆咀嚼的部分,其實是作者在美留學時,學業不如意的故事。

「去犯錯與創新吧!藉著課本教你的基礎,然後去有計畫的犯錯、嘗試創新。這才是有價值的!」

在小學的時候,對讀書沒有太大興趣的我,成績平平,考試成績常落在中段,面對自己犯得錯誤與不完全正確觀念也都不會積極地去改正。而上了國中後,卻因為一門第一次接觸的生物課程,讓我開始對讀書有了興趣。

關於「生物」,其實國小的自然課本並不是完全沒有提及,只是國小討論的範圍太淺,而我也聽不習慣老師的講課方式。在上了國中以後,雖然課本講的內容比國小更深入了一些,但我就是莫名地對它起了興趣,也遇到了上課方式較為我所喜歡的老師,就這樣,我的生物成績名列前茅。

那時的我就在想:「既然我喜歡的生物可以念得這麼好,那麼其他科目,雖然不是很有興趣,但說不定再認真一點,是不是也念得起來?」於是我開始會主動翻開課本,尋找之前犯了錯誤的解答,也變得積極向老師詢問不懂的地方,我所有科目的成績開始慢慢地爬了上來。

成績慢慢地爬了上來,最後讓我在國中第一次段考,獲得了班排第六名的佳績,這對我來說可謂一大鼓勵,也給予我滿滿的成就感。但是,由於功課漸入佳境,好成績也一直維持在一定的水平,甚至日益進步,卻讓我變得有些偏激,覺得獲得好成績是應該、是必須的。我開始害怕犯錯、開始會對試卷上答錯的部分感到煩躁、開始覺得有能力拿第一名的自己不應該犯任何錯誤,這樣的想法一直存在著,直到我看了這本書的第一課。

翻開書裡的第一課─—求第一還是怕輸?第一意義與價值——作者的學業幾乎是一帆風順,建中、台大,接著申請到麻省理工學院,他樣樣都得第一名,但最後在讀博士時踢到了大鐵板,他第一次考了一個不如預期的成績!作者帶著歉意去找他的指導教授,但沒想到他的教授卻是開心地恭喜他:「我真是太替你開心了!你從今日起,再也不必為了拿A、拿高分而念書,你總算可以放膽,去做更重要、更有價值的事了!」

看到這句話的當下我有如當頭棒喝,原來讀書是不用拿第一、不用爭取高分的嗎?這不只點出了價值觀上的不同,還只用一句話便道出了美國與台灣教育風格上的文化差異。

看完了第一課我才了解,犯錯,其實是比起寫對一整張考卷,更能讓人學習到知識的。因為犯了錯,才知道自己還有哪些觀念沒有釐清;因為犯了錯,才能讓人更加警惕自己不再重蹈覆轍。在更正錯誤、學到新知後,得到的喜悅與成就感,往往會比沒有犯錯所得到的來的深刻。

「什麼是知識的本質?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斷尋求突破,繼續為下一代累積新知,以創新動能造福人類社會,才是知識的本質。好吃的蛋糕是本質,而好成績,只是裝飾的美麗奶油花朵罷了。」現在的我,完全地認同作者說的這段話。



四●討論議題:
若遇到像作者的指導教授那樣的人對自己講了一樣的話,有沒有辦法包容文化差異性與價值觀念的不同,試著改變原本學習方法?或是堅持自己原本的學習之道?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