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三國演義/羅貫中著/高寶出版
閱讀分享:264 邱瑀銜-恩情難報(中學生網站1031031梯次 優等)

一●相關書訊:
作者羅貫中,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通俗小說家。

某日,於回家路途中,遇到了同鄉賈仲明,得知父親去世,母親改嫁,便不打算回老家,而在河陽山遇到了正在撰寫《水滸傳》的施耐庵。因極為贊同施耐庵寫書勸世的主張,便拜其為師,陪伴在師傅身邊,為其抄寫書稿。隨後,也開始了自己的寫作,撰寫《三國演義》,亦受師傅施耐庵不少指點。



二●內容摘錄: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魚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酌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P. 3)

父精母血,不可棄也。(P. 148)

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引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P. 167)

欲見賢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P. 294)

瑜曰:「『人有旦夕禍福』,豈能自保?」孔明笑曰:「『天有不測風雲』,人又豈能料乎?」(P. 382)



三●我的觀點:
東漢末年,桓、靈親近宦官,朝野大亂,致使許多賊寇出現,劫取財物,剿殺無辜,黃巾賊就是一例。然而「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就是這諸多事狀,才有了後來的十八路諸侯、群雄割據的情況發生。赤壁之戰過後,又有了劉備、曹操、孫權等三名勢力。曹操名為漢相,輔佐獻帝劉協;劉備為中山靖王陵之後,乃劉氏帝冑,獻帝還得稱其一聲「皇叔」;而江東孫權……我不禁要問,他們的出現,打著的名號,究竟是為大漢江山,還是為一己成霸業之野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在群雄割據這種亂世,「正義」的名號可是相當重要的。

當初讀《三國演義》時,尚比現在還要單純許多,不知當時人之心態如何,不曾猜想過。只是由衷的支持「自認承繼漢統,己稱『季漢』」的蜀漢,劉備勢力。而我所崇拜者,乃瑯琊諸葛亮、天水姜伯約二人。

我相信,以諸葛亮此等才智出眾的人來說,是知道那些所謂「正義之名號」,不過是個藉口,好收服人心,得到人民的支持。只是為了大業,為了效忠,他們無法說穿、戳破。儘管知道了,他選擇了那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只為身前事,不顧生後名」的那條路。只為了報答先帝對他的那份「知遇之恩」。「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身負重任,不知承受多少壓力的他,病逝於五丈原前線。而將國家大業、平生所學,全都傳給了當初第一次北伐所收降的姜維,姜伯約。而他,也同樣鋪上了那條路,步上孔明後塵,「以報知遇之恩」。

想那晚在五丈原,丞相托者伯約叔叔的手,一再叮囑著,要他繼承我的志向,完成我的遺願。將平生所學,全都傳與了第一次北伐由魏降蜀的姜維,姜伯約。受先帝託孤之重,上書後主,五番北伐,以報先帝知遇之恩。這是丞相,諸葛孔明。自幼喪父,未能一展才智的他,無奈歸降蜀漢。原是魏人的他,歸順季漢,日夜都是戰戰兢兢,卻不知步入蜀中,受到丞相賞識,習得丞相平生所學,繼承丞相之遺志,不計榮辱,九伐中原。丞相相信他,將希望放在他身上。這是大將軍,姜伯約。

這二人皆繼承了前人的志向,接受了精神的傳承。我非常佩服他們,自我接觸三國開始,一直到現在,對他們的崇拜不曾改變過。那份熱情。「只為身前事,不顧生後名」。看似簡單的兩句話,卻不知藏著多少情感在其中。

在某日,我也認識了一位朋友。他教導我,觀世間之醜惡,解人間之心結,一路鞭策著我,善盡「受業」、「傳道」、「解惑」之責。我曾問他:「為什麼要對我這麼好?」他只是說:「能救一個是一個。」我不知如何訴說這樣的心情,只是每當想起這段往事,難免感動地流下淚來。不是悲傷,而是歡欣。這大概是當時伯約叔叔那晚在五丈原的心情。我想。

想著那日、那夜,伯約繼承丞相的志向與託付,握著丞相之手的他,淚水流了下來。抱持著感恩而笑,繼承著志向而喜。做著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直到終日,而將精神傳承了下來。這讓我想起寫作《第二十一頁》的李家同,總是無私的關懷那些不幸的人,教導他們。我將讓這份「精神」永永遠遠地延續下去。



四●討論議題:
對你來說,什麼樣的事物,是值得被後世廣為流傳的?為什麼呢?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