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街頭日記/艾琳‧古薇爾與150位自由寫手;洪慧芳譯/天下雜誌出版
臺北市102學年度高職閱讀心得比賽漫畫綜合類第一名得獎作品

234 李哲豪

一、書籍內容介紹
《街頭日記》主要是由一百四十二篇高中生的日記,八篇古薇爾老師的心情筆記所構成。內容述說每天上演著幫派、種族暴力,充斥著毒品交易的美國加州長堤地區,一位個性開朗、熱心,且剛從學校畢業出來的「菜鳥老師」古薇爾小姐來到該地的威爾森高中教書,看到一張種族歧視的塗鴉,讓她立志要為這些孩子展開一場消除偏見、啟蒙心靈的學習旅程。從學生們的日記中,我們反覆看到的是一顆顆深受家暴、性侵、毒品、幫派暴力、種族仇恨、校園霸凌等方面殘害的脆弱心靈,以及那熱血沸騰、永不放棄的巨大身影。古薇爾小姐先帶領同學們閱讀《安妮的日記》、《莎拉塔的日記》等作品,透過對於納粹屠殺猶太人、賽拉耶佛種族屠殺等重大歷史事件的理解,使他們印證自身的生活經驗,獲得共鳴。甚至,她邀請相關人士到校演講,或是帶領同學參觀納粹屠殺博物館等地方,使他們得以印證書本上的知識,並要求書寫日記,藉此展現出學生們不同的生命面貌與理解。

隨著一篇篇師生的日記以及心情筆記,我們看到古薇爾老師企圖以有計畫的方式,建立起學生們的同理心,與書本中的人物或講者產生認同,而扭轉了這些所謂的「問題學生」們原先的族裔歧視與仇恨等偏差觀念,朝向她原先設定的教學目標之一:「寬容」邁進。最後,當這些孩子畢業的時候,每個人都對自己的未來都充滿希望,持續深造,走出底層社會的陰影與宿命,肯定自己,追求夢想,成為改變世界的能量﹗

二、心得

讀完這本書後,心情十分複雜,原來,先前在電視上看到美國校園及社會上演著有關種族槍擊仇殺事件是真的。這本書展現出來的主題之一,就是「歧視」的問題,主要是「種族歧視」,當然還涉及到性別、性傾向、肥胖等方面的歧視。這讓我非常的驚訝,我們對美國的瞭解總是停留在自由、民主、富裕等光明而正面的想像,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本書就是以加州長堤地區的威爾遜高中203教室中的學生為例,展現出美國社會底層的黑暗面。


(一)這就是「歧視」--
如果連美國社會也存在著歧視的問題,那麼,台灣社會有沒有存在歧視現象呢?我想是有的。所謂的歧視,簡單來說,就是將心中對社會上某個弱勢的個體或是群體的偏見,用具體的語言或是行為將此偏見予以表達,而造成漠視、排斥、汙名化或不被公平對待等現象。就族群歧視來說,先前有則新聞頗受矚目:台南市某位檢察官假日時帶著妻兒來台北旅遊,經過台北車站大廳時,可以看見車站大廳有大批外勞聚集在此,於是,他在自己的臉書上,貼上了以「台北車站被外勞攻陷」為名的照片,並且寫下了「台北車站已被外勞攻陷,吃飯、睡覺,野餐,擠滿車站,政府再不處理,不僅有礙觀瞻,也會出亂子。」等文字。後來,他這篇圖文被轉載至其他人的臉書上,再經由媒體的報導,引來正反雙方不同意見的支持與批判。贊成此檢察官意見的人,義正嚴詞地對外勞「攻佔」車站大廳,妨礙其他旅客權益等具體行為,同聲譴責,認為他說得很對,是在陳述事實。不過,反對該名檢察官觀點的人,則是覺得他在道德上犯下了令(台灣)人蒙羞的「歧視」的具體行為。

針對這則新聞,就我淺薄的想法,我認為他的說法本身就是「歧視」,他把外勞大量聚集的現象,在語言上,用了汙名化的、聳動的語句(比方:「攻陷」、「出亂子」)加以說明,這無非是預設:「大量外勞聚在一起」與「犯罪」是可以被畫上等號的。但這樣的說法大有問題,如果今天大量聚集的是台灣本地人,比方:台大學生,他會如何看待?他會這麼「正義凜然」地用聳動的、令人不安的姿態來拍照寫文字,呼籲有關單位處理台大學生嗎?況且,這則新聞「爆」出來後,已有人提出說明:之所以有這麼多的外勞聚集在一起,是因為那天對外勞來說是個重要的節日,而且台灣社會目前能夠有個容納外勞集會娛樂的地方,可說是少之又少,再加上台北車站為各交通路線重要的交會點,往來方便,而且冷氣舒適,空間寬敞,所以才會成為外勞的聚集地。我還記得以前經過台北車站時,常常看到有許多台灣本地的軍人、大學生、一般民眾等也都把台北車站當成是與親友相聚的地方,但似乎並沒有引起媒體的關注。換言之,這位檢察官似乎正以「雙重標準」來看待外勞聚集這一事實。

從以上的例子及其相關討論,我們可以發現,「歧視」的行為似乎就發生在日常生活周遭,與我們息息相關,可能一不留神,自己的所作所為就傷害到了對方。歧視到底是怎麼產生的?我覺得,它來自於對陌生的人事物的誤解、偏見,甚至是恐慌,使得人們無法以冷靜、客觀、同理心的角度看待對方,也讓我們以片面的、武斷的、標籤化的價值觀去評判對方的一切。最根本的說,歧視來自於人們對於不了解的人事物一時間無法掌控,因此粗糙的用既有的認知習慣加以理解,造就了許多與真實世界「格格不入」的「標籤」。在《街頭日記》,我們也可發現這種對他人「標籤化」的例證:在第54則日記,作者喬伊斯.羅伯茲是名黑人,而學校的英文老師總認為他「身為一個『黑人』」能夠「代表(全體)黑人」針對某些作品或是議題發表「專屬黑人」的看法(這名老師預設黑人各自對於事物的理解只能有同一種答案,而沒有不同的想法),甚至對黑人文學充滿偏見。後來他的家長到學校抗議,校方予以道歉,而他在高三時轉入到古薇爾老師的班上。因為,古薇爾老師拒絕給學生貼任何的標籤,尊重各自的差異,她以「喬伊斯.羅伯茲的代言人」取代「黑人境遇的全國代言人」。


(二)「歧視」的產生與去除--
既然歧視常出現在生活周遭,我們該怎麼消除自己的偏見與歧視?我們從《街頭日記》中古薇爾老師對學生生動而有效的教學過程可有所體會。她不斷地帶領學生閱讀許多的作品,帶學生到博物館讓他們親身了解種族歧視與屠殺的歷史,甚至是請當事人講述自己的遭遇,使孩子們知曉人類曾因這些要命的偏見與歧視,造成了無可挽回的仇恨與浩劫。也就是說,消除歧視的方法之一,就是透過歷史教訓來提醒自己不可再「重蹈覆轍」。再者,我們從這一百多篇真誠表述的日記中,看到這些原本是在社會、校園底層的學生,透過古薇爾老師的殷切教導,從原本對惡劣環境的麻木不仁,對自我的放棄,逐漸開始把心放回到課堂上,與老師互動,進而以「同理心」的方式,展開與閱讀材料間深刻的對話與體會,重拾自信,對自己的未來產生憧憬,並將之前對他人(甚至是家人)的仇恨與不諒解,轉化為體諒、包容,慢慢走出受害者/加害者的陰影,重新為自己打造出友善的與他人互動的方式。甚至,這些已脫胎換骨、成熟且懂事的孩子,後來組織成「自由寫手」,坦然地出版自己的日記寫作,展示出正面的卻帶有過往創傷經驗的心路歷程,甚至協助其他人面對自己不堪的遭遇,抵抗成見與歧視,使讀者雖能從中得到些許的感慨,卻能由衷地為這些學子獻上無限的祝福,感受到滿滿的希望。

(三)結論--
換個角度來說,我覺得化解偏見與歧視的另一良方,就是盡可能讓自己多了解對方以及時代趨勢。從上述外勞遭受歧視的例子來看,如果我們能多了解台灣的外勞包含了各個國家的移工,當中各自有獨特的生活困頓、風俗習慣的烙印,而且,各國勞工在國際中的停留與離散,在這全球化的浪潮中,早已是既定事實。我們如果能充分掌握這兩項要點,就能夠以同理心來看待他們的作為,就不會認為他們很骯髒、很落後,更不會隨便把他們和暴力畫上等號。我們必須用知識的力量,透過閱讀與溝通,化解每個人心中對陌生人事物所產生的誤解與恐慌,做出正確的判斷。如此,我們就能在身處的空間中,看見各種不同樣貌的群體或個體,大家都能夠自在而坦然的展現自我,彼此之間,都能以寬容的方式來面對與相處,這樣的社會,才是友善而人道的。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