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父後七日/劉梓潔著/寶瓶文化出版
閱讀分享:325 林伯軒-及時的愛很重要(中學生網站1021031梯次 甲等)


一●相關書訊:
本書作者把父親在往生後七日間的各種心情上的矛盾和衝突與現實中的對比用幽默、反諷的語調來描述出守喪的七日間的悲傷和荒謬。文中把那些台灣的民俗結合傳統與現代一起流露出來,那些端莊和鄉土化的字詞就像每天在現實中真實上演。作家陳芳明在評父後七日時說:「語言是那樣的放縱,然而深沉的哀悼就暗藏其中。痛苦被淨化了,對父親的懷念變成了永恆。」作者突破了禁忌,使用嘲弄的語氣來寫出對父親的思念。


二●內容摘錄:
那年夏天,颱風將至,我們並坐在打工書店前的階梯,一團重重橘色的雲糾結在我們之中。
親愛的你們,你最害怕的事情是什麼?我說:挾以爆破的哭聲,我怕被你忘記。(封面)

「時間彷彿凝結在這裡」。但是,時間從來沒有凝結,(p183)

一個人的香港,成了儀式。那儀式的精神中心是,走路超快,路上人超多,但不四目相接,誰不理誰,人人守分自持,誰不礙誰。香港朋友問我為什麼喜歡香港,我說因為香港有一種孤絕。(p.194)



三●我的觀點:
父後七日這個名字對我來說並不陌生,因為當時這部電影上映時很紅,家喻戶曉,所以想不知道都很難。那時在學校老師剛好有放這部片給我們看,所以在這個因緣際會下我接觸到了這部片,因為看了這部片感觸極深,更引起我想再尋味一番,並且在這次閱讀心得所推薦的100本書裡選了這一本「父後七日」,當我再次體驗書中描述的那些煩雜的喪禮儀式,和失去至親的心路里程,證明了我「再次」體驗、感受「父後七日」裡的故事情節是正確無誤的!

書中描述了女主角失去父親的傷痛,和失去父親那種失落、那種失去依靠的無助感,當她說:「七天繁忙的喪禮過後,才真正感受到父親的不存在」,當得知至親駕鶴西歸的消息時,那突如其來晴天霹靂的痛感,立刻湧上心頭,任誰也無法承受,等看到遺體時,才知道一切如同長江湧水般無法招架,這一切是如此的真實,那時總會感到慚愧與自責,責怪自己連父親的最後一面也沒看到,沒說上那最後一句話,沒陪在親人身旁走那最後的一程。等到開始準備釋然時,繁雜的儀式接踵而來,從第一天的入殮到最後一天的火化和入塔,無不感受到疲憊和勞累。當一天中,一下拜那個,一下哭那個,到了深夜,獨自一人聽著外面唱經機不斷唱誦著安撫亡靈的經文,自己反而不因勞累而倒頭大睡,卻因冷漠的滄桑孤獨感,而擾到無法入眠。等到一清早,又是一陣喧鬧聲,又是一天的勞累,同樣的又是一次失落、滄桑,等哭了七天,難過了七天,吵雜了七天,卻不能想像短短的七天,帶來的是好久和好長的釋然和想念,當對過往親人的記憶,在七天內漸漸從和其他人的交談中,轉化成回憶時,那種特別卻最有味道的回憶是最教人不敢去翻它、回想它的!

女主角說了一句:「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哭,什麼時候不該哭。」故事裡詼諧逗趣的和家人的對話,荒唐的劇情,從這些來看,台灣的民俗禮儀總是免不了人情味,雖然是喪禮,但是真正有過這種經驗的人都知道,其實當大家因為奔喪而聚在一起,總會免不了親戚朋友的言談笑聲,當笑聲消失了,當棺木扛走了,當搭在家外的棚子拆了,當一切生活又恢復正常了,又是一陣的失落。這一次的落寞,不再是那七天,只有晚上獨自一人的滄桑,可以有隔天的繁瑣儀式蓋掉的滄桑,是會一直跟隨著你,藏在心裡最底處,卻無時無刻提醒著失去親人的痛處!
後來每一天的生活,少了一個人的聲音,少了一個人的身影,少了一個人的叮嚀,但腦海裡卻多了個名叫「回憶」的東西。


「父後七日」裡的故事情節非常寫實,令人看了不免引起感觸!在這書裡說明了台灣傳統禮俗的繁雜,然後傳統與現代的衝突,還有本書作者似乎告訴讀者們要常常陪伴家人,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時候」,再來感到慚愧、自責,那些似乎都於事無補了。千萬不要留下任何的遺珠之憾,好好珍惜現在你所擁有的吧!



四●討論議題:
一、在傳統禮俗和現代潮流之間如何做到一個平衡?
二、如何好好珍惜當下我們所擁有的事物?
三、家人之間的感情如何時常維繫?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