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著;葉小燕譯/究竟出版
閱讀分享:264 陳柏誌 - 通往「幸福」的路(中學生網站1070315梯次 甲等,指導老師:董雅蘭老師)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哲學出生的岸見一郎,在1989起開始研究阿德勒心理學。自從出了著作「被討厭的勇氣」後,開始與日本及海外的年輕人進行對話及諮商。而古賀史建則是一名作家,由於對於阿德樂心理學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落差感到困惑,因此前往京都探訪岸見一郎先生。並經由數十小時完成此著作。本書談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及運作模式還有大環境的生存法則等,皆是值得我們去探討及學習的地方。

二●內容摘錄:
阿德勒心理學是與希臘哲學在同一線上的思想,是哲學。(P36)

「你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而且「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望而活。」 (P43)

所謂的教育並不是「介入」,而是朝向自立發展的協助。(P46)

所謂的尊敬,即是「如實看待他人」。(P50)

對「他人在意的事」寄予關注。(P61)

所謂的同理心,是一種陪伴他人的手段與態度。(P65)

我們並不是受過去發生的事情而支配,是藉由「如何定義」那些事來決定自己的人生。(P71)

三●我的觀點:
很多時候我們為了與人群親近,我們會去尋找你我之間的共通點。這時,神奇的事就來了!我們彼此突然變成了無話不談的夥伴,還成為好朋友,如果是異性,甚至還有進一步關係的可能。但在這同時,有些人會選擇做自己。而我算是其中一位。我不崇尚流行文化,有時很喜歡玩復古的東西。然而,這部分有時會影響到我與其他人的交流,有時會偷聽到他人對我的批評甚至是會疏遠我,而這也是為什麼我會選擇這本書的原因。
書裡探討了很多東西:教育、人際關係、如何幸福、甚至是愛。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主題是:同理心。作者說:「所謂的同理心,是一種陪伴他人的手段與態度。」由於這種能力是可以培養出來的,而這也是能使我與人群接近的方法,我也希望能藉此擴大我的朋友圈。本書第一部裡探討到:「改變」。對於改變這件事,事實上你無時無刻都能改變,只要你願意,這件事並不是很難,每一個小地方都是一個改變的因子,而小處能成就大事。而書中的哲學家則是提到:「決定你人生的,是活在『當下』的自己」,而他也承認:「人,無論何時都能決定自我」。
第二部談到「教育」。「賞罰」是非常常見的一件事情,然而,大家都喜歡賞,想當然也就不喜歡罰,罰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威脅,但當我們做到之後就會有賞,而我們會為了賞而做。其實這個東西本來就不應該存在,它的存在是為了達到個人的目的而不是為了「教育」。
第三部其實跟第二部的內容相像,而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認同自我」的勇氣。其實有大部分的時間對我自己是非常不滿的,原因是因為我常常會想跟其他人較量而獲得對自我的認同。而這就像是哲學家說的:「這就是一種對其他人的輕視及對自己的撒謊。」這讓我有種羞愧的感覺,同時也重新矯正自己的觀念以免再發生同樣的錯誤。我相信很多人也跟我一樣也犯過同樣的錯誤,最好改進的方式是哲學家所說的:「人要擁有『身為普通人』的勇氣。就算自己沒有特別「突出」,而自己的位置仍然還是在那個地方。」
第四章我最喜歡的是談到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當你一旦信任一個人的時候,這就意味著他或她對你的生命來說佔了很重要的一個位置。但他或她今天背叛了你,你的世界彷彿就像是崩塌了一樣很難再站起來,因此我對於信任這件事並不是很認同,因此我會對朋友有所保留、以防萬一。就像書中提到:「會有交友關係,終究只是因為『喜歡這個人』、發自內在動機而締結的。」
而在最後,我想提的是「愛」。哲學家提到:愛,是「兩人共同完成的課題」。沒有哪一方必須要付出多一點才有收穫,兩者是對等的。很多人很害怕去愛,就因為害怕受傷,而我認為:今天你一旦選擇,你就應該要有所付出,就像我前面才剛提到的:兩者是對等的。愛並不是用等的,而是需要去付出的。最後送一句弗洛姆說的:「所謂愛,是一種信念的行為,只擁有微薄信念的人,也只能愛得很薄弱。」

四●討論議題:
照自己的意思去選擇自己的人生,等同於為了討人喜愛嗎?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