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新愛的教育/戴晨志著/時報出版
閱讀分享:224 林彩霖-探索孩子心中的小小世界(中學生網站1050315梯次 甲等)

一●相關書訊:
本書記錄了倪美英老師自身的教育故事,剛擔任老師的她,心中有著滿滿的熱情,但由於沒有帶學生的經驗,曾認為「因為愛你才會打你」,卻不知道孩子的自尊心可能已經被傷到了。她漸漸地體會到,多去了解孩子的心,多一點的耐心、關心及愛心,少一點打罵孩子的行為,或許這才是真正的教育之道。之後也發現孩子們在生活中會有一些讓她感到溫暖的小小舉動:「對於老師的幫助,孩子們總會以自己的方式給予大大的回禮!」

二●內容摘錄:
每個孩子都希望能夠─「被看重、被接納、被肯定」;只要我們願意「用腦」也「用心」,就可以把駑馬變成「千里馬」;只要老師有耐心、有愛心,頑劣的孩子也能變成「鑽石和珍珠」啊!(書底面)

愛的教育,並不在要求對方「立即改變」;愛,是需要投資的,我們需要投資「關心、耐心與信心」,讓孩子看到自己的「亮」與「能」。(p.25)

人不必為自己的外貌、長相或缺憾而自卑,因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必須接納自己缺點,進而肯定自己、喜歡自己、發揮自己。(p.189)

三●我的觀點:
倪美英老師雖然一開始並不懂得如何帶孩子,像本書提到有位學生常騎著腳踏快車卻因為孩子的外貌俊美而不忍苛責他,幾年後的同學會當天他因為飆車而去世,才了解到原來「嚴格也是一種慈悲」。如果時間能夠重來,相信老師會選擇從小就糾正他的行為,寧可當下嚴格,也不要等到悲劇發生了才醒悟,一個自己寵愛的小小生命就這樣在自己眼前消逝,那是無比的痛心呀!

我覺得在成長中的小孩,自尊心是最強也是最脆弱的,假如在某節課找了一位同學上來解題,他不會,便施以嚴格辱罵及一些會使自尊心受傷的話,只會讓學生自我否定,並且拒絕學習,或許你會覺得這個教過那麼多次了怎麼就是不會,及時嚴厲苛責是必要的,但有少部分的人可能是屬於學習較慢的孩子,即使他努力去讀了,但需要的時間就是比其他人要來得長,如果有好幾個老師都是以同樣的方式去逼迫,再加上同儕之間給予的壓力,當他終於喘不過氣來時,或許天天都是負面想法,因此我曾聽過一句話:「死亡或許在你絕望的時候會變得容易些...」真的發生了,每個人才會覺醒,自以為自己不過是施加一點壓力,會讓他變得更好,殊不知在多方面都施加一點壓力的結果就是1+1=2,累積的痛苦讓當事人承受不下,那這到底算是誰的錯呢?所以我們如果都能以「同理心」去跟他溝通,是不是結果就會有所不同,既能不傷自尊心又能讓他知道大家都是出於關心、希望他能做得更好並可以以正面能量去面對。

「新愛的教育」不只是針對老師如何對待學生的故事,我覺得更是同學跟同學之間的互動模式時應該要注意的事;如果今天負責收班費的班長遺失了大家的錢,大部分同儕們知道的第一時間應該都是先懷疑班長一定偷了這筆錢,也不去了解事情的背後真得是這樣嗎?還是有其他人趁班長不注意時偷走了?又或者是老師急著先拿這筆錢去付班級支出,回來再跟班長通知一聲?要知道同學間的議論紛紛及異樣眼光遠比一把刀子來得鋒利,如果真的不是他,那我們的態度會讓他的心裡留下不被信任的疤痕,這也是種霸凌吧!如果一開始他就說不是他偷走的,為何不先選擇相信他,陪他一起找尋解決方法,去問問老師,不然為了自身清白,每個人可以自願把位子上所有東西都攤在桌上讓大家看看,或許他就會因為責任而努力尋找,就不會被大家疑惑的眼神弄得沒有信心,甚至無所適從了。

無論是老師或是家長,若能學著「不打她的手,只學著如何牽起她的手」,就能拯救更多的孩子,孩子一做錯事便只知道要用打的,所謂的「不打不成器」,對孩子而言,應該只是謬論而已,或許下次不會再犯了,但不是打從心底的醒悟,再過個幾年可能又犯了也說不定。愛的教育確實是現今社會重要的課題,更需要老師、家長、同學去好好了解其中的意義,更進而能以理智的方式去面對每一個難題。

四●討論議題:
倪美英老師曾經因為孩子天真的玩笑話,既害羞又生氣,希望他能夠趕快住嘴,情急之下打了那位女同學一巴掌,當下老師也沒道歉,那位同學恨老師恨了快二十年了,最後師生兩人透過電話傳達自己當年的心情以及道歉,即使不能當作沒發生過,但說出來的感覺應該能放鬆許多,如果換做是你,當下你會這麼不理智地直接打下去嗎?抑或者事情已經發生了,面對已無法挽回的傷害又該怎麼去解決呢?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