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強納森‧海德特著;姚怡平譯/大塊文化出版
閱讀分享:28A 鄭佳宜-好人的自以為。(中學生網站1041015梯次 優等)

一●相關書訊:
  這本書在探討政治與宗教是如何將人們四分五裂。人類的本質不僅是講道德,本身同時也愛說教、批評、論斷,執著於自己的思想,最後必然會變得自以為是。
  就如政治與宗教就是兩大立場,因為各自堅持的想法,使人類長期處於思想上的互相打鬥,彷彿是場世界的命運有賴於贏的那方才是真理的一場戰役,作者強納森運用了二十五年來,在道德心理學領域的開創研究,來與我們探討道德判斷並非源於理性,而是源於直覺的議題。

二●內容摘錄:
  此書封面的話就非常吸引我,上面寫著「道德之刃,凝聚人心,亦使人目盲。每個人在談到心中視為神聖的目標時,都是目盲得無法視物。」
我非常認同這句話,道德論理其實就像是一把利刃,深深地植入每個人心中,不是說道德是錯的,它能夠使人盲目且迷惘,每一個人的思考想法都不同,也有自己所堅持的道德理念。
  但當兩個道德想法差異太大的人相遇,便會開啟一場戰爭,在每個人心中的神聖目標被反對時,人們就會捍衛起自己所遵從的道德,到最後一再目盲的思考下去,最後所得到的並不會是真實的且無法採用。

三●我的觀點:
  這本書傳達給我們非常多有關道德、論理、心理學等,多方面的思考理念,作者強納森.海德特運用了二十五年來在道德心理學領域的開創研究,來證明道德並非源自於理性,而是源自於人的直覺,這樣形成一個分裂兩局的局面,一種我是對的、你是錯的,這種自以為是的認知。
  作者在書裡將我們的心智一分為二,並且舉例說,理性的騎象人就是要服侍有情緒的大象,騎象人為大象直噁心或神聖的事物編造出各種看似有理的論據理由,從中而做出所謂的道德論理判斷。
  其實看這本書時,我想到了另一本書,叫「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這兩本書的內容有些相像,都是在談論道德及心理學,思考人生觀等。什麼才是正義?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亦或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正義的正確答案是什麼?這就是現在人們必需思考及探討、了解的議題。
  道德的基本原則就如同舌頭上有六種味覺受體,分別是公平、權威、關懷、聖潔、忠誠及自由,道德的母體就是這些組合成的,而這道德母體與思考想法相近且有同樣神聖目標的人們組成的一個團體。
  作者有說,我們先天既是自私的黑猩猩,但同時也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蜜蜂,為保護蜂巢擊退所有入侵者,即使犧牲小我也在所不惜,人們猶如蜜蜂般的天性,促成了社會上所說的「利他主義」及「英雄主義」,但又因為如此帶來了戰爭、種族屠殺、歧視等,但這些人在做這些事時,都認為那麼做是正確的,就像舊聖經所寫的,可以奴役他人,但事實上真的能那麼做嗎?雖然新聖經內容以更改,但我認為這就是一個好例子,我覺得奴役他人是在道德中不被允許的,不過在更改之前,奴役卻是在他們遵守的的神聖道德之一,說到這裡,人們本來就是個非常矛盾的動物。
  到德凝聚人心,卻也令人目盲得看不見事實,可是道德的正確答案,我想應該是沒有人知道的,包含所有著有道德理論、心理學的各作家們,他們是對是錯沒有人知道,因為道德這種事思想觀念上的問題,想法看法都不同,觀看這些讀物的心態也不一樣,我想這就是見仁見智的。
  每個人心中的道德論理,都有它一定的理由及合理之處才會存在的,我認為「道德」絕對不是一個個體,總會有一、兩個想法與自己相同的,這就是形成一個道德母體的初始。不一定對或錯,而是看自己是如何看待自己所信仰及遵守的論理是對或錯。
  這本書以神經科學、遺傳學、心理學等,來讓讀者深入思考及省思,人類之所以難以和睦相處的原因,想要更加了解自己的侷限與潛力,那麼請先放下自己原先有的道德主義,讓自己的心平靜之後,運用自己的心理學技巧,來好好閱讀這本好書,不過首先要記住的是,本書的重點也是我最有同感的一句話「道德之刃,凝聚人心,亦使人目盲。」大家都應該要有自知之明,怪罪別人之前請先想想自己,或許自己才是別人口中所說得「自以為是得偽君子」。

四●討論議題:
為何人都不覺得自己才是所謂的「偽君子」呢?
瀏覽數